428座生活垃圾焚燒廠環境表現如何?
對蕪湖生態中心而言,每次發布報告之前都是在很忙碌的準備,從機構角度這是近來每年要辦的幾件大事之一,從項目的角度更是這一年多項目工作成果和倡導內容的呈現。其實,準備工作從幾個月前就開始了,搜集各種信息,整理工作中的相關記錄。可幾個月的準備并沒有讓我們在即將發布報告前的這段時間輕松下來,為了真實完美的結果,觀察信息、統計信息核查了一遍又一遍,報告正文也是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唯一的期盼就是能拿出一份有分量的觀察報告,真正能夠促進垃圾焚燒行業信息公開做的越來越好。 每年報告都想著要盡可能客觀呈現垃圾焚燒行業的信息公開真實現狀,從第一期的《122座生活垃圾焚燒廠信息公開和污染物排放報告》到去年的《359座生活垃圾焚燒廠信息公開和污染物排放報告》,我們發布了四期民間觀察報告。今年有點不一樣,為了更清楚直接地提出倡導的內容準備了兩份報告,從政府監管和企業主體兩個角度進行觀察分析。同時,保持和自然之友及IPE的深度合作,更為深入的探討兩個主體環境責任履行的情況。 政府監管方面,選擇了監督性監測信息的公開情況作為切入點,在《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中明確規定了“生態環境部門針對垃圾焚燒廠要開展監督性監測,煙氣中常規污染物和重金屬至少每個季度開展一次,煙氣中的二噁英至少每年開展一次”。為此,我們觀察了全國垃圾焚燒廠的監督性監測信息在網上公開情況,探究有多少座垃圾焚燒廠在網上被公開了監督性監測信息,包括信息公開的情況是否完善。并且在這個基礎上統計了從2018年至今項目團隊和全國各地生態環境部門針對這個問題倡導溝通的答復。希望可以分析出監督性監測的執行情況,更為清晰的看清監督性監測相關問題,更好地倡導政府監管。